淳于姓的來源
淳于(Chún yú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 出自姜姓,是炎帝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周武王滅商后,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(今山東省安丘市),建立州國,因位居公爵,世稱州公。春秋時期有州公實,亡國于杞,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(今安丘市東北,原為州國都城),后來復(fù)國,名淳于國,仍為公爵,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。亡國后,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,稱淳于氏。到唐代中期,唐憲宗名李純,淳于姓的“淳”字與“純”字同音,遂在避諱之列,乃去淳為于姓。五代以后,有于姓恢復(fù)祖姓,仍復(fù)姓淳于。
姓氏溯源
源流一
源于姜姓,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,是姜姓小諸侯,周武王姬發(fā)滅商紂之后,將其封在州邑(今山東安丘),建立了州國,因位居公爵,世稱州公。以后遷都于淳于城(今山東監(jiān)利,原為州國都城),稱淳于國,仍為公爵,國君稱淳于公,成為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,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(xù)。
到了春秋初期,從河南遷移來的強大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,淳于國國力迅速衰弱,無力再抵抗,國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,淳于國就此滅亡。淳于國亡國之后,其王族及其國人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據(jù)史籍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記載,到了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淳于氏乃去“淳”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(fù)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(fù)姓,再后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淳氏、于氏,世代相傳。
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為得姓始祖。
源流二
源于姒姓,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(zhàn)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,國祚延綿一千多年,國君為姒姓,是大禹的后裔。杞國最早建國于商王朝,其間時斷時續(xù),具體事跡已不可考。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(fā)的扶持下,杞國得以重新建國,自東樓公起,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。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(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,公元前445年),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。當(dāng)初在春秋早期,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亡之后,吞占了淳于國故地并遷都于此,因此后世也將春秋以后的杞國稱作淳于國。
在杞國的國人之中,也有以淳于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后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,在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亦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(fù)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(fù)姓,世代相傳。
姓氏溯源
源流一
源于姜姓,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,是姜姓小諸侯,周武王姬發(fā)滅商紂之后,將其封在州邑(今山東安丘),建立了州國,因位居公爵,世稱州公。以后遷都于淳于城(今山東監(jiān)利,原為州國都城),稱淳于國,仍為公爵,國君稱淳于公,成為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,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(xù)。
到了春秋初期,從河南遷移來的強大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,淳于國國力迅速衰弱,無力再抵抗,國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,淳于國就此滅亡。淳于國亡國之后,其王族及其國人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據(jù)史籍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記載,到了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淳于氏乃去“淳”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(fù)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(fù)姓,再后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淳氏、于氏,世代相傳。
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為得姓始祖。
源流二
源于姒姓,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(zhàn)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,國祚延綿一千多年,國君為姒姓,是大禹的后裔。杞國最早建國于商王朝,其間時斷時續(xù),具體事跡已不可考。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(fā)的扶持下,杞國得以重新建國,自東樓公起,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。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(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,公元前445年),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。當(dāng)初在春秋早期,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亡之后,吞占了淳于國故地并遷都于此,因此后世也將春秋以后的杞國稱作淳于國。
在杞國的國人之中,也有以淳于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后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,在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亦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(fù)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(fù)姓,世代相傳。